6月17日凌晨,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与菲律宾货轮在日本海相撞成为了全球热议的新闻。作为海上“老司机”的美国海军,其最先进的驱逐舰竟然发生这样低级的失误,实在令人唏嘘。在没有道路分界线和交通指示灯的茫茫大海上,特别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航行时,如何避免舰船相撞,看上去似乎是一道难题。
事实上,在海上避碰规则日臻完善和导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不是故意撞击,即便是在恶劣的海况下,也能做到不发生碰撞事故的。海上避碰除了要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加强值更管理和应急训练外,还要依靠舰艇上配备的各种导航装备。接下来我们就细数一下现代海军舰艇上那些担当导航与避碰大任的高技术装备。
罗经是海军舰艇上普遍装备的、用于保证航行和作战的重要导航设备,也是历史较为久远的导航设备之一。罗经是由罗盘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罗经原理简单、使用起来更便捷且可靠性高,无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艇,都配备有这种导航设备。
罗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陀螺罗经,也称电罗经,另一类是标准罗经,也称磁罗经。与磁罗经相比,陀螺罗经结构较为精密,不受铁磁干扰,指向精度高、使用起来更便捷,因此海军舰艇上常常使用的罗经为陀螺罗经,如美国海军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就配备有2套高性能静电陀螺罗经。但使用陀螺罗经的前提是必须有电,当舰艇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雷达导航等其他用电的导航设备也会失效,此时须启用磁罗经应急。
陀螺罗经导航原理是根据陀螺仪的定轴性和旋进性,利用地球自转和重力实现导航功能。由于陀螺罗经的基本功能是用于航线校正,不能显示迫近舰艇的信息,因此单靠罗经导航并不能防止碰撞事故,还需要辅助以雷达导航、声呐导航等主动型探测与导航装备。
导航雷达属于主动型导航设备,在实现自身定位的同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航线附近的危险接近物,因此是现代舰艇主要的海上避碰装备。舰艇导航雷达通过天线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来探测本舰周围的海面情况,以测定目标方位、距离,实现避碰、定位和进行导航。雷达导航大多数都用在引导舰艇出入港口、通过狭窄水道、沿岸航行和海上避碰,也可用于监视或寻找锚位、海上救援搜索和气象预报。
发达国家海军舰艇上的导航雷达通常与对海搜索雷达融为一体,以提高综合性探测和预警能力。导航雷达探测与预警的主要指标是最大和最小探测距离,最小探测距离越小,雷达盲区也越小,对小型快速迫近船只的预警能力越强。如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上配备的AN/SPS-67(V)型对海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104千米,通过增加窄脉冲方式后,最小探测距离可达到370米,大幅度减少了探测盲区,实现了对近距离小型舰艇的有效探测和分辨。
大多数国家海军舰艇和民用船只上,还装备了一种名为“自动雷达标绘仪”的避碰设备,亦称避碰雷达。自动雷达标绘仪是航海雷达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目标捕捉、跟踪、显示、报警、舰船试操纵等功能。该设备能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处理,实时显示本船与被跟踪目标的距离、方位与航速等信息。对有碰撞危险的来船,值班人员可在自动雷达标绘仪上进行模拟避让操纵,以避让效果。目前,自动雷达标绘仪慢慢的变成了各国海军舰艇的必备装备。
导航雷达在海上避碰中扮演的角色虽然重要,但受雷达电磁波直线传播特性影响,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存在阴影区。另外,受雷达天线高度与垂直波束宽度的限制,以及雷达发射脉冲宽度与收发开关恢复时间的限制,雷达观测还存在盲区。特别是对近距离目标、遮挡物后的目标探测能力有限,对于反射信号较弱的目标在发现方面亦存在欠缺。因此,自动雷达标绘仪对目标的跟踪还存在目标丢失与误跟踪现象,在海上航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雷达导航设备。